地面光伏支架基础怎么做?
时间: 2025-07-04 点击:
地面光伏支架基础是光伏电站建设中的关键环节,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。不同类型的地面条件需要采用不同的基础施工方案,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面光伏支架基础设计。

混凝土基础
混凝土基础是最为普遍的支架基础样式,适合于绝大多数地质条件。施工时先开挖基坑,深度一般在1-1.5米左右,具体根据当地冻土层深度和地质情况确认。后绑扎钢筋笼,浇灌C25或C30标号的混凝土。混凝土基础一般分为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两种形式,独立基础适合于单柱支撑,条形基础适合于多柱连排支撑。浇筑完成后需要养护7天以上才能安装支架。
螺旋地桩基础
螺旋地桩基础是一种无开挖、无混凝土的新型基础形式,特别适合松软土质和季节性冻土地区。施工时使用专用机械将螺旋地桩旋入地下,深度一般2-3米,通过螺旋叶片与土壤的咬合提供抗拔力。螺旋式桩基是一种无开挖、无混凝土的新型基础形式,对于松软土的季节性冻土就特有效果。施工时使用专用机械将螺旋地桩旋入地下,深度一般2-3米,通过螺旋叶片与土壤的接触提供抗拔力。
配重式基础
在石头地层或不能作业的场地,可以选用配重式基础。这种基础不需要深埋,而是依靠混凝土块或钢制配重块的质量来抵抗风荷载。配重块一般是预制成标准尺寸,现场摆放即可。配重式基础施工方便快捷,抗风能力相对较弱,适用于低风速地区和平坦场地。
微型桩基础
对于承载力差的软土地基,可以使用微型桩基础。首先钻孔到稳定土层,一般深度为4-6米,然后插入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形成微型桩,桩顶通过承台连接支架。这种基础承载力强,相对而言,施工成本较高,施工周期较长。无论采用哪种基础形式,施工前都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荷载计算,以确保基础能够承受光伏支架系统的各种荷载。同时要考虑当地气候条件,特别是风荷载和雪荷载影响。基础施工完成后,应做好防腐处理,并定期检查维护,以确保光伏电站长期稳定运行。